“渴望吃东西是一种信号,表明我们正被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困扰着。”
与食欲斗争的过程中,其实食欲和情绪之间神秘又微妙的联系,“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”。
食欲背后的心理学,不仅对受挫于暴食欲望的人适用,也适用于每个想要保持生活平衡的人。
(一)尊重情绪,相信自己的直觉
当我们没有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,当内心失去平静时,往往会体验到想吃东西的强烈渴望。
而一旦知道如何解释自己对食物的渴望,就不会再被这种渴望压倒。
当你没有时间倾听心灵的声音时,它只能通过一直想吃东西、疼痛的方式传递信息。所以精神食量才是治愈食欲的解药。
生理性饥饿和情绪性饥饿是一个重要的区分。前者是身体提醒我们的友善信号,后者才是导致暴饮暴食和肥胖抑郁的罪魁祸首。暴饮暴食之后往往隐藏着这样几种情绪,害怕、愤怒、紧张、羞愧。
正确区分两种饥饿的方法是,关注自我的身体感受,了解自己身体的感觉。而非盲目将情绪的失衡归因于饥饿上面,避免由于失控而暴饮暴食、恶性循环。
其实,回到中国古代和传统文化层面,在浩如烟海的百家经典著作中,也无处不在地论述着这种饮食和心理情志的严密辩证关系。比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上古之人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。”
由其衍生的道家与中医文化更是推崇静心养生,自然和谐的生命哲学。
而孔夫子作为中国最早的道德与社会心理学家,一语中的地指出“礼之初,始于饮食”,并厘定了多项饮食规则和礼仪,比如儒家所提倡的饮食节制有度
精辟入里地指出暴饮暴食的心理和食品上瘾症对身心健康的危害,并且希望弟子们在吃饭前**能拨出一点祭一祭,既表示内心的虔诚和恭敬,也是为了放松心态以促进食物肠胃中的消化进程
五个步骤减少情绪性饥饿。
1)给自己15分钟时间冷静一下。
2)在这15分钟内远离食物。
3)如果是“嘴饥饿”,那就去刷牙,喝一大口水。
4)问一问自己,“我是否感到害怕、愤怒、紧张或者羞愧”?通常,正确的答案会迅速浮现。
5)用爱自己来取代害怕、愤怒、紧张、羞愧。当内心充满爱,消极情绪自然失去存在空间。
(二)理解食欲
所有的食物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、情绪和身体能量,从某种意义上说,食物的作用和药物类似,让我们的身体里产生化学反应。
举例而言,巧克力、酸奶和啤酒中含有酪胺,它是一种效果显著的血管收缩剂,可以提升血压。缺乏维生素B6阻碍血清素分泌,导致疲劳、易怒、抑郁,而香蕉、青豆、核桃的使用可以使维生素B6得到补充。
摄取健康、种类丰富的食物,可以通过改变体内的化学物质使得情绪保持稳定和平衡。
当我们对消极情绪置之不理时,身体就会以默认的基因程序做出回应,对食物的渴望会变得非常强烈,这可以给我们补充被压力耗尽的大脑化学物质。于是,情绪性饥饿就会引发暴饮暴食。
1)寻求精神的探险。
我觉得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很重要。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情绪,才能继续前行。当拒绝承认自己的强烈负面情绪时,它们就会变得更加强烈。
被否认的情绪会以很多令人不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,包括对食物的渴望、身体疼痛或疾病、抑郁、焦虑、恐惧或睡眠问题。
很多朋友都看过一部由迪士尼出品,非常积极励志的动画片《小鼠大厨》,结局时那只平凡卑微的小老鼠,用一道很普通的家常菜,感动了那位极其严苛挑剔的巴黎首席美食评论家,就是菜品的味道令他温馨地回忆起法国南部乡村的童年时光,每天傍晚当他放学和玩耍回家后,闻到的家里妈妈烹饪的饭菜味道,他从这道菜唤起的童年情境回溯中,也奇迹般地扭转了冷漠孤僻的个性,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创伤,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。
这正是印证了弗洛依德潜意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议题, 那就是童年早期经验对终生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和重要性,幼年时父母的温暖呵护,形成的对父母的依恋关系类型,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际与情感亲密关系
重要的是,虽然面对负面情绪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,但压抑负面情绪会令人更加不愉快。每个人都有愤怒、不安或嫉妒的时候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有时候,生活环境或个人的选择使我们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。那就开心的去吃一顿吧,一切不安地情绪,都可以在食物里被安放。温暖我们,给我们力量
一切方法都是心法,保持内心的平静,你将会拥有平衡的人生。